成都银行“暴雷”?增长神话破灭,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更可怕!
成都银行面临多重挑战:信披违规、业绩放缓与风险积聚
引言:增长光环下的隐忧
近年来,成都银行(SH:601838)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其业绩增长也一度备受瞩目。然而,近期一系列事件的发生,为这家银行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。未披露的监管警示函、逐渐放缓的业绩增速、不断攀升的贷款集中度以及远超监管标准的拨备覆盖率,种种迹象表明,成都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本文将深入剖析成都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因素,并探讨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。
信息披露疑云:监管警示函为何“静悄悄”?
监管警示函的内容与影响
2025年1月6日,中国证监会四川监管局向成都银行发出了监管警示函,直指其基金销售业务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、部分销售人员未具备基金从业资格等问题。监管部门要求成都银行在30日内提交整改报告,以纠正相关违规行为。 这份警示函不仅揭示了成都银行在合规方面存在的不足,也可能对其未来的业务开展产生不利影响。
信披违规的潜在后果
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,企业在收到行政监管措施(例如警示函)后,有义务及时对外公告,向投资者公开相关信息。然而,成都银行并未在交易所公告系统中披露这份监管警示函,此举涉嫌信息披露违规。这种“静悄悄”的处理方式,不仅影响了市场的透明度,也可能损害投资者的知情权,甚至引发对成都银行是否存在其他未披露风险的质疑。投资者有权了解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潜在风险,而隐瞒重要的监管信息,无疑会降低市场对成都银行的信任度。
业绩增长乏力:昔日辉煌难再续?
增速放缓的数据解读
成都银行2024年度业绩快报显示,其全年营业收入为229.77亿元,同比增长5.88%;归母净利润为128.63亿元,同比增长10.21%。虽然表面上看,这些数据仍然保持增长,但与前几年相比,成都银行的增长势头已经明显放缓。
观察历年数据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趋势:
- 营收增速: 2021年为22.54%,2022年为13.14%,2023年为7.22%,2024年为5.88%。
- 净利润增速: 2021年为29.98%,2022年为28.24%,2023年为16.22%,2024年为10.21%。
这些数据表明,成都银行的高速增长时代可能已经结束,盈利能力正面临考验。区域经济转型、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,都使得其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。
不良贷款率下降背后的隐患:重组贷款与逾期贷款激增
更令人担忧的是,尽管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.66%,但其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却出现了大幅攀升。截至2024年6月底,重组贷款较年初增加了2.2亿元,达到18.54亿元;逾期贷款则从49.88亿元激增至63.5亿元,半年内增长近30%。这可能表明,成都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比表面数据所显示的更具风险,需要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。
拨备覆盖率之谜:隐藏利润还是未雨绸缪?
超高拨备覆盖率的解读与质疑
成都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长期居高不下,2024年底仍高达479.28%,在A股17家城商行中位列前二,仅次于杭州银行。 如此高比例的拨备,远超监管建议的240%-300%区间,引发市场对其是否存在“隐藏利润”问题的质疑。 拨备覆盖率是指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率,是衡量银行抵御贷款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。过高的拨备覆盖率意味着银行可能提取了过多的准备金,从而减少了当期利润。
未来拨备调整的潜在影响
财政部此前在《金融企业财务规则(征求意见稿)》中提到,超额拨备可能需要调整为未分配利润,这意味着成都银行未来或面临拨备调整的压力。一旦拨备比例下降,可能会直接影响其利润表,真实的盈利能力将受到市场的重新评估。 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成都银行未来的拨备政策调整,以及这种调整可能对其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。
贷款集中度风险:大客户依赖的潜在危机
贷款集中度过高的现状与风险
成都银行的贷款集中度问题同样值得警惕。截至2024年6月底,该行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达456.15亿元,占同期资本净额的41.35%,在A股城商行中排名前三,仅次于西安银行和兰州银行。贷款集中度过高意味着银行的风险敞口过于集中,一旦少数几个大客户出现经营问题或违约,就可能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造成重大冲击。
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攀升的警示
更令人担忧的是,其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从2023年的4.81%跃升至2024年6月底的5.48%,这意味着单一客户违约风险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将更为严重。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过度依赖少数大客户贷款,可能会加剧系统性风险。 投资者需要关注成都银行在分散贷款风险方面的努力,以及其降低贷款集中度的具体措施。
资本困境:强制赎回可转债背后的考量
资本充足率偏低的现状
尽管成都银行盈利能力尚可,但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在行业中并不乐观。2021-2023年,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8.70%下降至8.22%,一级资本充足率从9.84%下降至8.98%。虽然2024年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,但整体水平仍低于行业均值。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,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可能会限制银行的业务扩张和盈利能力。
强制赎回可转债的争议与影响
然而,在资本压力下,成都银行仍决定提前强制赎回可转债“成银转债”,引发市场疑问。2024年12月,该行公告称因股价达到了赎回触发条件,决定以100.65元/张的价格赎回全部未转股的可转债。这意味着,该行宁愿短期承受股价波动压力,也要提前回收债券,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资本管理难题?
更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赎回让第二大股东丰隆银行(Hong Leong Bank Berhad)的持股比例被动稀释,由19.77%降至18.69%。未来,该行股东结构可能进一步生变。 投资者需要关注成都银行在补充资本方面的举措,以及股东结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。
人事动荡:管理层频繁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
高管团队变动频繁的现状
2024年,成都银行高管团队变动频繁,全年发生18次人事调整,其中包括行长的换任。2023年11月,原行长王涛离任后,由董事长王晖代行行长职务。2025年5月,新行长徐登义上任,其此前曾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四川分支机构和成都农村商业银行。频繁的人事变动可能会影响银行战略的连续性和执行效率,增加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。
管理层换届与战略稳定性的隐忧
然而,新的管理团队还未完全磨合,该行董事长王晖的任期将在2025年8月届满,面临换届风险。此外,多名高管任职年限较长,如副董事长何维忠(16年)、总经济师郑军(8年)等,未来若发生人事调整,可能影响银行战略稳定性。 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成都银行管理层的稳定性,以及新任管理团队的战略方向和执行能力。
合规风险:外部监事薪酬问题引关注
外部监事薪酬的争议
成都银行的外部监事薪酬问题也引发关注。根据2023年年报,外部监事刘守民不仅在成都银行领取14万元薪酬,同时还担任舍得酒业(SH:600702)独立董事,并从舍得酒业领取8万元薪酬。
潜在的合规风险分析
值得注意的是,中共中央2023年发布的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规定,党员干部不得在经济组织兼职并获取额外薪酬,而刘守民曾在多家机构担任党组织职务,或存在合规风险。此外,另一位外部监事龙文彬曾担任攀枝花银监分局党委书记,也存在类似情况。这些薪酬问题是否符合监管规定,值得进一步关注。 外部监事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于银行的合规运营至关重要,而薪酬问题可能会影响其独立判断能力。
结论:成都银行的十字路口
风险因素交织下的挑战
成都银行正处于发展瓶颈期,监管警示函未披露、业绩增速放缓、贷款集中度过高、拨备覆盖率畸高、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复杂的风险格局。高层频繁变动、管理稳定性存疑,更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。 面对地方经济增速放缓,成都银行如何平衡风险控制与盈利增长?如何有效提升资本充足率?如何避免信披违规影响市场信任?这些问题都将决定成都银行未来的市场表现。
对投资者和银行的启示
对于投资者而言,成都银行当前的“增长故事”已不再那么稳固,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风险评估。在市场竞争加剧、监管收紧的环境下,成都银行的前行之路,绝非坦途。 成都银行需要正视自身面临的挑战,加强风险管理,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,并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本文 timi45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timi45.com/post/1748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