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立科密IPO迷雾:上市前夜的“内部交易”与估值暴涨疑云

author 阅读:42 2025-04-20 03:03:49 评论:0

瑞立科密IPO前夜:一场疑云重重的“内部交易”?

深交所上会背后的隐忧:中信证券保荐能否经得起拷问?

1月18日,广州瑞立科密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瑞立科密”)即将叩响深交所的大门,保荐机构赫然是老牌券商中信证券。然而,在这场看似顺风顺水的IPO征程中,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疑云。瑞立科密真的准备好了吗?中信证券又是否尽到了勤勉尽责的义务,将所有风险暴露在阳光之下?

瑞立科密“带病”冲刺:收购魅影下的资本游戏

《摩斯IPO》深度研究后发现,瑞立科密在上市前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产收购,而这些收购的标的,无一例外,都指向其控股股东瑞立集团控制的企业。这究竟是为解决同业竞争、优化业务布局,还是另有图谋?四起收购案,如同四面棱镜,折射出瑞立科密光鲜外表下,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和估值操纵。这种“左手倒右手”的戏码,在资本市场上并不鲜见,但瑞立科密的这次,似乎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,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,很可能成为这场游戏中的牺牲品。收购的商业合理性,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
温州汽科:估值“蹦极”背后的秘密

成立仅8个月估值暴涨:收益法成了“遮羞布”?

瑞立科密收购温州汽科的案例,堪称本次IPO中最令人费解的一幕。一家成立仅8个月的公司,没有任何历史经营数据支撑,瑞立科密却坚持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,给出了高达5.28亿元的估值,较按净资产法计算的1.74亿元,溢价高达203%。这让人不禁要问,收益法难道成了瑞立集团和瑞立科密手中的“遮羞布”,用来掩盖其高估值、利益输送的真实意图?收益法的使用,需要基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可预测性,而温州汽科区区8个月的经营,又能预测出什么?这种“空中楼阁”式的估值,难道不是对市场和投资者的不负责任吗?

业绩“过山车”:财务数据迷雾重重

更令人担忧的是,温州汽科的业绩如同“过山车”一般,在短短几年内经历了暴涨暴跌。2020年营收1.89亿元,2022年飙升至4亿元,2023年却骤降至1.7亿元,2024年甚至出现负营收。这种剧烈的波动,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汽车电子行业中显得格格不入。营收的断崖式下跌,是否意味着此前存在虚增收入的行为?2023年总资产从5.59亿元暴跌至2.47亿元,资产的大幅缩水,是否涉及关联交易或资产转移?瑞立科密对此却语焉不详,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。这些财务数据的异常波动,如同迷雾一般,笼罩着温州汽科,也让人对瑞立科密的财务真实性产生怀疑。

瑞立集团的“空手套白狼”:一次性套现2.88亿的资本运作

让我们来复盘一下瑞立集团在这笔交易中的角色:先是成立温州汽科,将部分资产注入其中;然后,瑞立科密以高溢价收购温州汽科,瑞立集团成功套现2.88亿元。这简直是一出现实的“空手套白狼”。瑞立集团不仅一次性获得了巨额现金收益,还持有瑞立科密的股份,未来还可以通过减持股份进一步获利。这种“一鱼两吃”的资本运作,不得不让人佩服瑞立集团的“财技”。然而,这种建立在虚高估值和财务疑点之上的“成功”,又能持续多久?

宁波瑞立作價转让:估值差异的背后?

同样是瑞立集团旗下的资产,宁波瑞立65%的股权转让价格,却仅仅依据账面净资产计算,作价1865.40万元。而宁波瑞立的盈利能力并不差,2021年至2023年均保持盈利。为何同样是资产转让,温州汽科和宁波瑞立的估值方法却截然不同?这种差异化的处理,究竟是出于什么考量?瑞立科密需要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解释,否则,很难消除市场对其是否存在选择性估值、人为操纵利润的质疑。

温州立晨:迷雾重重的少数股东权益

微利公司的“高身价”:3200万估值从何而来?

再来看温州立晨,这家公司2020年净利润亏损319.53万元,2021年1-7月净利润仅为109.33万元。这样一家盈利能力堪忧的公司,在被瑞立科密收购部分股权时,却被评估出了3200万元的高估值。这让人不禁要问,温州立晨的“高身价”从何而来?难道仅仅是因为其身处“瑞立系”之中,就能获得如此优待?这种与实际业绩严重脱节的估值,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。

未竟的收购:40%股权背后的利益链条

更令人玩味的是,瑞立科密并没有收购温州立晨的全部股权,而是仅仅收购了60%,保留了40%的少数股东权益。如果收购的目的是彻底解决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,为何要留下这40%的尾巴?这种“半拉子工程”式的收购,很难不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着其他的利益考量。保留少数股东权益,意味着未来可能存在关联交易,而这些交易是否会损害瑞立科密及其广大股东的利益,值得高度关注。

上海朗晨的魅影:关联交易的潜在风险

温州立晨剩余的40%股权,由上海朗晨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持有。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与温州立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这种复杂的股权关系,为未来的关联交易埋下了隐患。上海朗晨作为少数股东,未来可以通过分红、股权增值或关联交易获利,而瑞立集团很可能通过间接影响上海朗晨的决策,实现利益输送。如果未来瑞立科密被迫收购剩余40%股权,上海朗晨很可能通过虚增温州立晨的业绩,推高估值,从而进行二次套现。这无疑将对瑞立科密及其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。

武汉科德斯:扭亏为盈的“奇迹”?

连续亏损后的“咸鱼翻身”:业绩突变的真相

武汉科德斯的情况同样令人难以信服。这家公司在被收购前,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2020年净利润仅为34万元,2021年7月被收购时,净资产更是为负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家资不抵债的公司,却被以收益法估值4700万元收购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被收购后,武汉科德斯的业绩如同坐上了火箭,2024年净利润突然飙升至1905.69万元。这种“咸鱼翻身”式的业绩突变,实在令人难以置信。

评估方法与业绩的错位:收益法估值的合理性?

一个持续亏损的企业,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,本身就缺乏合理性。收益法的核心在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,而对于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来说,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瑞立科密并未解释,为何在武汉科德斯持续亏损的情况下,还要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。更让人怀疑的是,武汉科德斯在被收购后业绩的突然好转,是否是瑞立集团为了抬高其估值而进行的财务操纵?这种业绩与估值的错位,不得不让人对瑞立科密的收购动机产生怀疑。

扬州胜赛思:溢价收购的“迷局”

净利润持续下滑:123%溢价的底气何在?

扬州胜赛思的收购案,同样充满了疑点。2018年瑞立集团收购扬州胜赛思的价格为1.62亿元,2021年瑞立科密再次收购,价格飙升至3.61亿元,增值幅度高达123%。然而,与估值大幅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扬州胜赛思的净利润却在持续下滑。从2020年的4086万元降至2021年的2391万元,2024年更是下跌到1773.39万元。在净利润不断下滑的情况下,瑞立科密为何还要以如此高的溢价收购扬州胜赛思?123%溢价的底气何在?这种“逆势而为”的收购,实在令人费解。

收购价格与业绩背离:瑞立科密的“如意算盘”?

扬州胜赛思业绩不断下滑,但估值却反而增值123%,这明显违背了市场规律。正常的商业逻辑应该是,企业业绩越好,估值越高;反之,业绩越差,估值越低。瑞立科密这种收购价格与业绩背离的现象,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是否存在其他的目的。或许,瑞立科密是看中了扬州胜赛思拥有的某些特殊的资源或技术,但其并未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。这种信息披露的不透明,让投资者难以判断瑞立科密的收购是否真的合理。瑞立科密的“如意算盘”究竟是什么,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。

瑞立科密:信息披露的诚意何在?

遮遮掩掩:瑞立科密的信息披露是否存在瑕疵?

综观瑞立科密的IPO过程,其信息披露的诚意令人怀疑。在面对上述种种疑点时,瑞立科密往往避重就轻,语焉不详,未能充分披露相关信息,让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。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法,很难不让人怀疑其是否存在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信息,误导投资者。信息披露是IPO的核心,如果信息披露存在瑕疵,那么IPO的公正性就将受到质疑。

监管层的拷问:瑞立科密能否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?

瑞立科密的IPO之路,并非一帆风顺。监管层也对其提出了诸多疑问,要求其对上述收购案的合理性、估值的公允性以及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等问题进行详细解释。瑞立科密能否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,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成功上市。希望瑞立科密能够正视这些问题,认真对待监管层的拷问,给市场和投资者一个负责任的交代。毕竟,资本市场不是法外之地,任何试图蒙混过关、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,最终都将付出代价。

本文 timi45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timi45.com/post/1785.html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