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炭市场深度解析:价格博弈、结构转型与未来迷局

煤炭市场:天风证券的冷眼旁观——价格博弈与能源结构转型下的迷局
天风证券的研报,如同在喧嚣的煤炭市场投下了一颗冰冷的石子,激起阵阵涟漪。与其说这是一份研报,不如说是一份对当下煤炭市场困境的冷静审视。在新能源高歌猛进、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,煤炭这艘“旧能源航母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动力煤价格:短暂企稳是假象?——650元/吨背后的多空交织
动力煤价格在经历了年初的断崖式下跌后,近期似乎在650-670元/吨左右找到了一个喘息之机。天风证券将此归因于进口煤价差收窄、印尼斋月减产以及对旺季的预期。但这种企稳更像是一种脆弱的平衡,随时可能被打破。国内煤价阶段性低于印尼煤,真的能扭转进口依赖的局面吗?恐怕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策略,一旦印尼斋月结束,产量恢复,价格优势将再次显现。旺季预期更是空中楼阁,在整体需求疲软的大背景下,指望旺季来拯救煤价,无异于缘木求鱼。
国内煤炭供给侧:增产保供下的隐忧——谁在为煤价下跌买单?
“以量补价”——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当前国内煤炭供给侧的策略。山西和新疆的煤炭产量大幅增加,固然有保供稳价的考量,但也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。山西的低基数效应终将消退,而内蒙古的高产量政策能否持续,也存在变数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煤价下跌背景下,疆煤外运成本的支撑正在减弱,一旦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,煤炭企业是否还能维持如此高的生产积极性?答案恐怕并不乐观。最终,为煤价下跌买单的,或许是那些缺乏成本优势的中小煤矿企业。
进口煤炭:难以撼动的低成本优势——政策干预的边界在哪里?
尽管3月份进口煤数量有所下降,但这并不能改变进口煤整体强势的地位。印尼煤和蒙煤凭借露天矿占比高、开采成本低的优势,依然牢牢占据着市场份额。天风证券认为限制进口煤的概率较低,这无疑是对现实的清醒认识。一方面,当前煤矿利润依然可观,政策干预的动力不足;另一方面,贸然限制进口煤,可能引发市场情绪波动,导致价格失控。但问题是,过度依赖进口煤,是否会削弱国内煤炭产业的竞争力?政策干预的边界又在哪里?这需要决策者在保供稳价与产业升级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。
库存高企:堰塞湖效应显现——旺季需求能否力挽狂澜?
煤矿、港口、电厂,全环节库存均处于相对高位,犹如悬在煤炭市场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。北方港口库存的阶段性向下调整,不过是贸易商将库存转移至内河港口的障眼法,试图在迎峰度夏时寻求更高的利润。然而,电厂库存同样处于高位,这意味着即使旺季到来,采购力度也可能受到限制。高库存就像一个堰塞湖,随时可能决堤,将煤价冲向下游。
需求端:冷暖不均的真实写照——电煤疲软与化工坚挺的冰火两重天
受总需求和暖冬的影响,火电需求持续疲软,尤其是煤电,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4月份或许是年内需求的谷底,但这并不意味着煤价的反弹。在高库存的压制下,煤价难以大幅上涨,后续可能呈现小幅震荡的态势。相比之下,化工用煤需求表现依然坚挺,煤价的下跌甚至可能导致煤化工品利润上升,刺激生产积极性。然而,这种结构性的需求差异,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煤炭市场的颓势。
焦煤:低基数下的增产假象——成本优势才是硬道理
今年1-2月份焦煤产量同比增速较大,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山西出现了大幅减产,低基数效应导致。后续随着低基数效应的消退,焦煤产量增速也将放缓。蒙古矿井大部分是露天矿,且洗煤率高,低成本优势难以超越。Q1期间,由于甘其毛都口岸库存持续创新高,且销售困难,导致蒙煤进口出现阶段性减量。但随着近期现货价格的反弹,通车量又迅速回到了高位,供应弹性较高。
焦煤库存:从上游向下游的转移游戏——总库存上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
过去几周,受煤矸石违规堆放检查、部分企业主动去库等影响,供给端略有下滑,以及考虑到近期需求回升,因此精煤库存有一定下降。但焦煤总库存仍持续上升,本质上只是库存从上游转移到了下游。后续随着供给端的扰动减少,煤矿可能逐步复产,需求端今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,后续行业总库存可能仍持续上升,对价格或造成负面影响。
全球能源视角下的煤炭定价权: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
煤炭定价权,这个看似冰冷的经济学名词,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谁掌握了定价权,谁就能在能源博弈中占据主动。天风证券将视角从国内转向全球,试图揭示煤炭定价权背后的逻辑和未来的走向。然而,这种宏大的叙事,是否能真正触及煤炭市场的本质?
定价权的历史变迁:从欧洲到中国——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?
天风证券认为,2021-2022年,欧洲能源危机是煤炭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;而2023-2024年,中国则成为了主导者。这种观点看似合理,但却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。欧洲能源危机固然推高了煤炭价格,但中国庞大的需求才是真正决定价格走势的关键。中国煤炭进口量的增加,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全球过剩的产能,稳定了市场。因此,与其说是欧洲和中国的轮流主导,不如说是中国需求在全球煤炭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真正的幕后推手,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能源的巨大需求。
2025年定价边际:中国需求挤压下的成本博弈——印尼、俄罗斯的出口政策是关键?
如果中国开始挤压进口需求,那么哪些产煤国将会受到冲击?天风证券认为,挑战的是成本边际较高的生产国,包括印尼、俄罗斯,以及焦煤占比较高的蒙古。这种分析有一定道理,但忽略了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。印尼和俄罗斯的出口政策,不仅仅取决于成本,还受到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制约。例如,俄罗斯受到制裁,其煤炭出口必然受到影响。因此,2025年的定价边际,不仅仅是一场成本的博弈,更是一场地缘政治的博弈。
价格支撑位:630元/吨和700元/吨的底线——天风证券的预测靠谱吗?
天风证券认为,630元/吨和700元/吨左右是今年重要的价格支撑位。这个预测是基于对印尼煤价格和疆煤成本的分析。然而,市场是复杂多变的,任何预测都存在不确定性。影响煤炭价格的因素太多,例如,极端天气、政策变化、突发事件等等。因此,对天风证券的预测,我们既要参考,也要保持警惕,不能盲目相信。
2026年:欧洲天然气市场的逆袭——煤电的末日?
2026年,在天风证券的预测中,欧洲天然气市场将迎来逆袭,这是否意味着煤电的末日即将来临?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,煤电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。欧洲天然气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,都可能对全球煤炭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。然而,这场“逆袭”是否真的能够如期而至?
欧洲煤电 vs. 气电:一场关于生存的竞争——新能源挤压下的价格联动?
在欧洲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的前提下,煤电与气电的需求空间或将收窄。天风证券认为,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,未来两者的价格有可能根据发电成本存在强联动关系。这种观点揭示了煤电和气电之间残酷的竞争关系。新能源的崛起,无疑给传统能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为了生存,煤电和气电必须不断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。然而,这种竞争是否会导致价格战,最终两败俱伤?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
LNG 投产大年:天然气供给过剩卷土重来——欧洲再次主导能源市场?
2026年预计将投产5400万吨LNG,这将极大地缓解全球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。天风证券预测,全球天然气供给将从平衡再度切换到过剩模式,驱动因素或再回到欧洲。这意味着,欧洲将再次掌握能源市场的主动权。然而,这种预测是否过于乐观?LNG项目的投产进度、地缘政治风险、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,都可能影响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平衡。因此,我们不能对欧洲的“逆袭”抱有过高的期望。
本文 timi45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timi45.com/post/1808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